碎片重圆靠巧劲,古香今韵靠用心。金属文物修复师能耍出一种“魔法”,能把出土的“吉金片羽”拼成器,让修复后的“金属重器”再度发光。修复好的金属文物,蕴含着千年的历史,饱含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也见证着现代文物修复师的匠心。从近代的苏州派(南派)和北京派(北派)青铜器文物修复师,到如今的高校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生,金属文物修复师在新时代更加多样、更具创新意识,他们勤奋苦练,在工作台前日复一日地钻研、努力,为我们“复活”一件又一件国宝重器,让我们看到更鲜活的历史。
“缘起鸟尊”这一文物的修复者是张政敏。
1992 年出生的张政敏呀,他是山西博物院里的一名金属文物修复师呢。就因为他有着很扎实的专业技能呀,所以在 2022 年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了一等奖呢。
张政敏自幼就对捏面塑有着浓厚的兴趣。2011 年呀,正在上高中的他跟着太原市的非遗传承人“面人张”一块儿去参加文化推广活动啦。同台展示的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给大家讲了晋侯鸟尊的修复经历呢:这晋侯鸟尊在 2000 年的时候从曲村—天马遗址的晋侯墓地 114 号墓里被挖掘出来啦,鸟尊出土的时候都已经碎成 100 多片啦,考古人员用“套箱”的办法把它送到文物修复实验室去修复,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呢,经过反反复复地拼对、修补、去锈,这件举世闻名的器物才又“出现”啦,就只剩下尾巴那儿有残缺啦。
这修复过程让他特别震撼,他压根儿想不到 100 多片碎片修复后会这么珍贵。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好奇以及向往促使他选择进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去学习。
2013 年,那时他 21 岁,就入职到了山西博物院的文保中心,打那之后就踏上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这条道路。
现在,张政敏工作已经 9 年啦,从一开始学习拼接青铜文物残片,到后来真的开始修复整件青铜器,他都不记得自己参与了多少修复项目,也不记得修复了多少件文物啦,不过晋侯鸟尊一直让他记挂在心里。2019 年呀,张政敏凭借着自己是业务骨干的身份,很幸运地参与到了鸟尊的修复工作中。
这缘分可真神奇,把张政敏激动坏啦。8 年前呢,“鸟尊修复故事”把他给吸引了,让他走上了文物修复这条路;8 年后呀,他就成了新“鸟尊修复故事”里的主角啦。这次鸟尊修复那可复杂啦,经过了检测、清洗、把原来的护层清除掉、除锈、把原来补配的东西去掉、拼对、粘接、打磨、作色、封护等等好多步骤呢,整整花了一年时间。当那三千多年前的鸟尊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他面前时,张政敏那眼泪都止不住地流下来啦。
张政敏讲:“就因为坚持,所以才热爱呢!文物那可是承载着灿烂的文明呀,能传承历史文化,还能维系民族精神呢,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超级宝贵的遗产,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我肯定会秉持着选了一个行业就干一辈子的那种匠心,让国宝重新焕发光彩,让繁华再次显现,为文博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美术专业后来转行去修文物的任伟
1983 年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出生的任伟,是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如今他是山东博物馆的金属文物修复师呢。在 2022 年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里,他拿到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一等奖。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任伟是学美术专业的,一直都在搞彩绘壁画的绘制。2012 年春天,他无意间得知沂源县文管所在招有美术功底的年轻人,要让他们做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工作。任伟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以及对文物的那种特别情感,去参加了应聘,最后成功加入了县文管所,参与到县文管所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起合作的保护修复项目中,还得到了国内顶尖专家的指导呢。
2015 年 4 月呀,任伟进到山东博物馆文保部去学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嘞。他到现在还记得修第一件金属文物“青铜鑑”那会儿的焦虑和青涩呢。白天就一个劲地让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教导,晚上呢就拼命查资料,了解那些相关的腐蚀原理。整整花了两个月,终于是成功把修复给弄好了,还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呢,这一下子就给了他长久的信心和决心。现在都已经不惑之年的任伟啦,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都放在文物保护修复的最前线啦,先后参与了 10 多个省级和国家级的保护修复项目呢,保护修复的各类文物有几千件呢,材质还涉及 10 多种呢。从那种素面无纹的普通器型,到错金银、嵌宝石的珍贵文物,从三代时期的庄严肃穆之风,到晚期铜器的稽古维新之意,他从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各类珍宝当中感受到了历史送给他的馈赠,对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是惊叹不已呀。
从美术生摇身一变成为技术能手,任伟把美学修养给融入到了精湛的技艺当中。早年他的美术功底,给从事文物修复带来了优势,无论是文物的形体塑造啦,还是补配部位纹饰的錾刻啦,以及做旧时对颜色的把控呀,他都能做得很顺手。另外呢,这些年任伟在文物修复工作里一直在探索创新,尝试着去打破金属文物修复步骤的单一性这个问题。以前修复流程都是一步做完接着进行下一步,可任伟长期摸索后发现,修复过程中有时候能把好几个步骤一次性给完成呢,就像在连接的时候,把补配甚至做旧的步骤一步就搞定了,这样既节省时间、节约材料,还能增加牢固度、丰富质感,并且让最后的修复效果更完美啦。2021 年,任伟接到了一件汉代素面铜盆的修复任务,这铜盆是从日照海曲墓出土的,文物病害程度特别严重,器壁还特别薄,最薄的地方只有 0.2 毫米。鉴于这种情况,任伟在对这件器物矫形的时候,同时配合连接和补配处理,最终的修复效果超出了预期。
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这个厉害的称号,让我更坚定了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努力把更多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进去。我会怀着对文物的敬畏,带着对文物工作的责任感,更积极主动地让文物好好“活”着,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任伟讲道。
年纪轻轻就很有本事的文物修复师李云峰
1994 年出生的李云峰呀,从 2018 年开始就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干青铜器修复这活儿啦,还参与了好几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呢。在 2022 年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里,他获得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二等奖。
李云峰觉得,青铜器修复就是把破碎的记忆重新给拼起来,弄出一段故事,让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能够被解读、被讲述,不但延续了文物的“命”,还能让这些文物相对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他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初衷和动力。
文物修复有时候挺枯燥的,可李云峰对这工作那可是充满了热爱和激情呀,并且他还特别有高超的技艺呢,做事也精益求精。在专业技术这块儿,他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给结合起来用,这样修复后的器物就能达到比较真实美观的效果啦,能把文物的价值给保住呢。
2022 年呀,李云峰在修复湖北省京山市苏家垄出土的那只三足缺失的青铜鼎的时候呢,秉持着既要保护好文物,又得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他把现代科技、材料跟传统修复技艺给结合到一块儿啦,还参考了同时期同类型的青铜鼎,用透明树脂材料给这只青铜鼎补上了三足。修复完之后呀,人们能透过那透明的鼎足,看到鼎身和鼎足连接处的榫头,还有鼎足里面的泥芯(范土)呢,这样就很直观地展示出了青铜鼎足与鼎身的铸接工艺以及鼎足的范铸工艺,能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智慧啦。
李云峰讲:“搞文物修复得有耐心呐,展现在文物修复师跟前的常常都是一堆堆的文物残片,把残片拼成完整的器物,得反复对比纹饰,依着大小厚薄拼出器形;文物修复还得细心,得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凭借残片的信息,判断出器物的形状,用超棒的技艺、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文物获得新生。我特别荣幸能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这个称号,作为新时代的技能人才,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全力把青铜文物保护好!”
“文物守护者”李瑞亮属于学术型的那种。
李瑞亮出生于 1984 年,是河北武安市人。2010 年的时候,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毕业。接着就入职了安徽博物院,跟着苏州派(南派)青铜器修复大师靳鹏学习,开始从事金属文物修复和科技考古方面的工作。如今呢,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大学的兼职副教授,还是硕士生导师。
李瑞亮打小就爱捣鼓各种器材啦,特别享受把东西拆解、组合再复原的那个过程。他大学读的是材料专业,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那可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一件件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奇奇怪怪的,一下子就激发了他对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好奇心,这就促使他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科技考古专业,主要研究冶金考古。在采集青铜器样品的时候,他知道了出土的青铜器其实大多是“十铜九破”,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青铜器多数都经过修复呢。他惊讶得不行,然后就对青铜器修复工作特别向往啦。毕业后,李瑞亮顺利地考入了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这十多年里,李瑞亮把“南派”修复技艺给传承了下来,也践行着工匠精神。他先后弄出了 10 多项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主持和参与完成了 20 项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还修复了好几百件青铜器呢。与此同时,他也参与了好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发表了 20 多篇学术论文。
李瑞亮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检测金属文物的结构和性能,然后不断钻研,把金属文物修复的补配材料、做旧方法等给改进了,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传统修复技术的科学化水平。他曾经修复过滁州市博物馆里藏的东周青铜甗,那甗破损挺严重,胎体还厚,修复起来难度不小。李瑞亮通过 X 射线衍射和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出甗表面的锈蚀物不含氯离子,接着通过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判断出它的合金类型是铅锡青铜,延展性很好,这就给后续的整形和焊接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分析检测的结果,李瑞亮反复试验后,最终选择了边补配边整形的方法来修复,这一步做完后,再对表面的接缝处进行打地子和修饰,接着进行整体封护和做旧处理,最后让这件历经沧桑的青铜甗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李瑞亮讲:“对艺术痴迷的人,技艺肯定差不了;坚信不断前行的人,才能把梦想的力量展现出来。咱作为新时代的文物守护者,既得把每天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还得主动让当代科技跟传统技艺融合到一块儿,更得走出那小小的‘方寸天地’,迈向那广阔的‘大千世界’,去激励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一起把文物保护的新篇章给谱写出来!”
文物修复师张哲特别擅长创新
1993 年出生的张哲是河北石家庄那旮旯的人。小时候呀,他就对那手工艺还有修复破损东西这事特别有兴趣,经常被那些经历了岁月打磨,却依旧散发着历史光芒的青铜文物给迷住。张哲在大学读的是西北大学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2017 年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和北京工作。在北京那段时间,他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的文保专家的指导,对金属和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有了比较系统的学习。2020 年,他进入河北复典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从事文物保护修复相关工作,先后参与了 40 多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还带领修复团队完成了 60 项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修复的各类文物有 2000 多件呢。
张哲在学习和实践期间,持续汲取文物修复传统技艺的精粹,还钻研起精密焊接、铸造、CNC 雕刻、3D 扫描等现代器物制作工艺。借助文物保护修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好多过去难以修复的文物都能重新复原啦。就像青铜器的补配材料,张哲发现常用的修复材料在性能上还有挺大的提升空间,经过一番试验、筛选后,他研发的补配材料在抗老化性、黏结稳定性、仿金属光泽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降低了补配后文物作色的难度,还延长了文物修复后的寿命。
张哲讲:“拿到‘全国技术能手’这称号,那可不只是认可我的专业技能啦,这也是对我热爱和执着于文物修复工作的肯定呢,让我有了更足的动力和信心,能让我在文物修复这领域继续追求超棒的成绩。往后呀,我特别期待能参与更多珍贵文物的修复工作,把原本‘快不行了’的文物拯救回来,留住文物里独有的价值和信息,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出一份力。”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